#什么是水文#
水文数据的来源
一、水文测验
二、水文监测
三、水文调查
四、水文计算
水文计算是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水文数据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计算, 对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水文情势进行预估, 为确定工程规模提供设计依据。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施工等阶段, 都有不同的水文计算内容。由于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一般为数十年甚至更长, 因此,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分析工程地点的未来长期的水文情势, 例如设计年径流、设计洪水...
水文数据的组成和特点
基本的水文要素通常由水文站网通过水文测验加以测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文要素数据系列越来越长,水文数据量也越来越大。水文数据的应用方向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安全,因此数据的质量安全准确要求也较高。通过处理原始数据,将特定区域内许多复杂多变的实时信息按规则转变为可以度量使用的数据,并从中提炼获得各生产研究应用所需相关信息。
水文数据的处理
一、水文数据的整编
二、水文数据的可视化处理
水文数据的典型应用
应用水文测验取得各种水文要素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综合后为水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及防汛、抗旱提供依据。如桥梁的高程和规模、河道的航运、城市的给水和排水工程等都以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资料作为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流域规划和工程设计
在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水文数据用于帮助确定工程规模,确定临时性水工建筑物 (例如施工围堰、导流隧洞或导流渠等)的规模及初期运行方式。采取多种途径计算,综合分析论证和合理选用成果,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工程布置方案,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地面和地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
二、水库调度和防汛
汛期时根据当地气象观测设备、水文观测站和遥感卫星等实时数据传输设备,实时传递水位、流速、降水量等水文信息、提取地形分割及特征,对洪水预报精确定时定位,根据数据模型在线实时计算分析洪水形成时各水库各支流流域,绘制洪峰流量曲线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水文监测数据异常,预报各地区防洪压力。提前做出相应防洪决策,判断洪水灾害的灾害程度和时间、空间影响范围,做好及时救援和应对措施,最大效益排洪泄洪,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三、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四、数字孪生
运用数字孪生理念和技术体系,对水文业务全链条和管理、服务全过程的数字化。水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全业务链产业数字化,以数据为驱动,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构建全面感知、无缝联接、高度智能的数字孪生水文。利用数据、模型、知识、规则等,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虚实映射、双向交互、迭代优化。应用于水文监测、水质监测、防洪、水资源、泥沙等业务,实现水文水资源监测管理数字化、预报预警智能化、调度决策智慧化。
特大水事件中的水文数据
一、京津冀特大洪水
京津冀区兼有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但以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为主。7月28日至8月1日,海河全流域累计面降雨量155.3毫米,其中北京市83小时面降雨量达到331毫米,为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受其影响,海河流域有2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大清河、永定河发生特大洪水,子牙河发生大洪水,海河流域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海河流域降水总量超400亿立方米,截至1日晚,海河流域陆续启用宁晋泊、大陆泽、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东淀、献县泛区共6个蓄滞洪区,共涉及200万人,蓄滞洪区总面积是3389.5平方公里。
7月29日至8月1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山西东部部分地区遭遇大暴雨,北京西部山前和南部、河北中南部等地局地遭遇特大暴雨,上述地区累计降雨量有50~150毫米,京津冀部分地区200~450毫米,局地达到600毫米以上。
截至8月1日下午两点,京津冀地区最大点雨量1003毫米,出现在邢台北部。北京地区本次暴雨中最大点雨量为744.8毫米,出现在昌平王家园水库,由于多个气象站通讯中断,估计本次北京最大点雨量可达800-1000毫米。本次暴雨最大24小时雨量约450毫米,从山洪和泥石流情况看,最大雨量可达500-600毫米。本次暴雨最大1小时雨量约111.8毫米,考虑到不少数据缺失,实际雨量会更大。
截至8月1日晚7点,本次暴雨中北京全市3天平均为272.5毫米。永定河上游的北京市斋堂水库7月30日提前进行预泄,7月31日洪峰形成后,北京市第一次动用了1998年建成的滞洪水库蓄洪,最大限度发挥蓄洪调峰作用。共调度京津冀84座大中型水库,充分拦洪削峰错峰,累计拦蓄洪水超过28.5亿立方米;及时启用8处蓄滞洪区,合计最大蓄洪25.3亿立方米。
二、四川凉山州金阳县“8.21”山洪
8月20日8时至21日8时,金阳县芦稿林河流域突降暴雨到大暴雨,流域上游最大24小时雨量达到117.1毫米,致使芦稿林河下游河水陡涨,河水流量由暴雨前的7.3立方米每秒暴涨到270立方米每秒。芦稿林河流域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地质构造复杂,相对高差达1300-1500米,导致暴雨后快速汇水成灾。